8月19日是什么日子:古人是以阴历还是以节气来定干支?与星座的月份有什么相同之处?
这个话题是一位网友的提问。今天早上有一位网友在文后提问:“现在的四柱八字都是交节换月,但是我在网上看到资料说,其实古代一直是按朔望月来划分月份,有说徐子平也是按阴历换月的,只不过这在当时是常识,没有特意提及,想知道您对换月是怎么看的?”
对于网友的提问,我的回答是: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,就“禄命”这一门术数来说,似乎很早以前就是以节气来定干支,而不是农历的月份。如果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“证据”,我是不会说这样的话的。话说千遍,不如古籍一言,所以我们要找到一本古籍来证明我所说的话是正确的。
晋代郭璞著了《郭氏元经》,他的门生,也是晋代的赵载为给《郭氏元经》做注,所以写了另外一本书,叫做《璇玑经》,后与《郭氏元经》和其他几本与《郭氏元经》有传承关系的书籍都收入了《阴阳五要奇书》。在《璇玑经》中,赵载有这样一句话:“冬至(丑)后,谷雨(辰)中为用……,夏至(未)后,霜降(戌)前为用,皆为乘令气也”。
也就是说,在晋代的时候就是以节气来区分月份干支的。除非说《璇玑经》和《郭氏元经》为伪书,否则我的结论就是成立的。因此,中国古代就是以节气来划分月份干支的,这个不用怀疑。如果大家看看古代的历法,应该也能找到类似的证据。
有人说了,为什么《渊海子平》的文字总是说“正月、二月”等,而不说“寅月、卯月”呢?这只是一种习惯而已。《渊海子平》就是以节气来定干支的。同理,《三命通会》也是如此,该书的文字中写的是“正月生人”,其实就说的是“寅月生人”。这两本书的“毛病”也是从《郭氏元经》和《璇玑经》等古籍留下来的,因为《郭氏元经》等书都把月份以“正月、二月”等称呼,但如前文所述,他们说的其实就是以节气定出的“寅月、卯月”。
这里有一个有趣的话题。如果我们看《璇玑经》对月份的划分,跟现代我们大家都知道的“星座”一样,都是以节气中的“气”来划分月份,而不是目前我们在八字中所用的“节”来划分月份。因此,古人对月份的划分,跟西方星座学说对月份的划分完全一致,这是不是很有趣呢?这也让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,那就是中国古代星相学和西方星相学其实非常相似(月份划分到宫位划分),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。
古人以冬至开始为“子月”,是因为冬至是北斗星指向正北的位置,是寒暖交接的日期,用其作为一年的开始本无可厚非。但是,阴阳五行讲究的是“变”,冬至这一天虽是最冷,但确实暖的开始,同时冷暖变化也是有个过程的,所以后来以“大雪”作为子月的开始,而把最冷的“冬至”放在中间,就跟晚上23点为第二天子时的开始,而不是凌晨0点作为子时开始是一个道理。至于“子月”的头一天是如何从“冬至”和“大雪”之间来回变迁的,这个问题需要考证的资料太多,我也没有头绪了。月份干支是以节气划分,历来如此,不用怀疑!
文|西风独醉探讨命理艺术,弘扬传统文化(请大家关注我,和我探讨命理知识)
与本文知识相关的文章: